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师范认证
师范认证应知应会(二)
发布时间:2022-11-01  查看次数:
1.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师范类专业认证强调在工作中遵循统一体系、省部协同、高校主责、多维评价原则。
2.师范类专业认证有什么基本特征?
(1)中国特色与世界水平相结合。
(2)统一体系与特色发展相结合。
(3)内部保障与外部评价相结合。
(4)学校举证与专家查证相结合。
(5)常态监测与周期性认证相结合。
3.师范类专业认证的组织体系和职责分工是什么?
负责师范类专业认证组织管理与具体实施的机构包括:教育行政部门、教育评估机构和认证专家组织,三者分工负责,协同推进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
4.为什么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强调建立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跟踪反馈与社会评价机制?
师范类专业认证的根本目的就是使其所培养的师范毕业生能够持续满足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需求,用人单位满意度和毕业生实际就业情况成为师范类专业办学质量的重要评判指标之一。因此,认证标准在“质量保障”指标项中,专门设有“外部评价”二级指标,要求专业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以及基础教育机构、教育行政部门等利益相关方参与的社会评价机制。它是师范类专业收集信息,对“培养目标”达成情况进行定期评价的必要渠道,也是在“课程与教学”、“合作与实践”、“师资队伍”、“支持条件”、“学生发展”方面开展持续改进工作的重要基础。
5.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基本程序有哪些?
师范类专业认证根据第一、二、三级不同的功能定位和组织实施方式,设置了相应的认证工作程序。第一级采取网络平台数据采集方式,对师范类专业办学基本信息进行常态化监测。
第二、三级采取专家进校考查方式,对师范类专业教学质量状况进行周期性认证,认证程序包括申请与受理、专业自评、材料审核、现场考查、结论审议、结论审定、整改提高 7 个阶段。
6.学校申请师范类专业认证前要做哪些准备工作?
评建准备是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基础工作,原则上参评高校至少在提交认证申请前 1 年开始评建准备,主要任务是比照认证标准,找出自身存在问题与差距,逐步改进提升,具体包括以下几个层面。
学校层面:以专业认证为抓手,以认证理念推动师范类专业教学改革,引导师范类专业聚焦毕业生核心能力素质培养,建立基于产出的持续改进质量保障机制和质量文化;开展广泛宣传;建立评建保障机制。
专业层面:对照认证标准开展自查,总结取得成效,梳理问题与不足,以问题为导向,进行有针对性改进。其中,重点工作是重新审视修订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大纲,建立基于产出的质量评价机制,整理教学档案与佐证材料。
教师层面:认真学习充分理解认证理念与认证标准,将认证理念和认证标准落实到教学活动中,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持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7.为什么师范类专业认证要求参评专业“说”“做”“证” 必须达成一致?
师范类专业认证是一种举证式认证,现场考查专家组主要是通过参评专业的“说”、“做”、“证”三个环节,来查证和判断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状况是否达到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要求,并给出认证结论。所谓“说”,即“自己是怎么说的”,参评专业要明确自己的办学定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等。“做”即“自己是怎么做的”,参评专业以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为导向所实施的教学活动,以及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全程跟踪与形成性评价的措施与做法。
“证”即“证明自己所说和所做的”,参评专业要为证明自身达到标准要求,逐项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因此,师范类专业认证要求参评专业的“说”、“做”、“证” 必须达成一致。
8.第二级认证考查具体包括哪些指标?
包括“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与教学”“合作与实践”“师资队伍”“支持条件”“质量保障”“学生发展”等 8个一级指标和 39 个二级指标。
9.认证考查的“五个度”具体指什么?
(1)培养效果对培养目标的达成度。
(2)专业定位对社会需求的适应度。
(3)师资及教学资源对人才培养的支撑度。
(4)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
(5)学生和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的满意度。
10.认证的结论和周期?
认证结论分“通过,有效期 6 年”“有条件通过,有效期 6 年”“不通过”三种。
11.师范类专业认证对专业培养目标的设定提出了哪些要求?
培养目标的内容包括服务面向、服务定位和人才规格等内容。要对师范生毕业 5 年左右的具体能力和表现有清晰的表述,反映师范生毕业后 5 年左右在社会和专业领域的发展预期,体现专业特色和优势,并能够为师范生、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及其他利益相关方所理解和认同。要求定期对培养目标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并能根据评价结果对培养目标进行必要修订;评价和修订过程应有利益相关方参与。
12.认证对教师有哪些新的要求?
师范类专业认证是一项系统性、根本性的师范人才培养改革工程。对于担任学科专业课程的教师来说,新的要求主要有:
(1)参与和熟悉专业培养目标的制定,熟知专业毕业要求。
(2)基于毕业要求,了解本专业课程设置和结构,掌握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
(3)根据毕业要求设定自己所承担课程的课程目标及其对毕业要求的支撑。
(4)根据设定的课程目标,确立课程内容和教学环节。
(5)根据学情、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设立针对课程目标的课程考核方式。
(6)在教学实施中,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指向课程目标的达成。
(7)有具体可行的、基于课程评价的课程持续改进方案并实施。
13.师范类专业认证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构建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强”,全面保障和提升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培养造就 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提供有力支撑,为加快我省教育现代化建设,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做出贡献。
14.师范类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什么?
目标定位:培养目标应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国家和地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重大战略需求,落实国家教师教育相关政策要求,符合学校办学定位。
目标内涵:培养目标内容明确清晰,反映师范生毕业后 5 年左右在社会和专业领域的发展预期,体现专业特色,并能够为师范生、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及其他利益相 关方所理解和认同。
目标评价:定期对培养目标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并能够根据评价结果对培养目标进行必要修订;评价和修订过程应有利益相关方参与。
15.师范类专业认证中,学生发展应关注哪些内容?
生源质量、学生需求、成长指导、学业监测、就业质量和社会声誉。